近日,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、建设教育强国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在长春举行。会后,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沈毅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时表示,宇树机器人、DeepSeek等科技新锐的崛起,印证了我国自主人才培养体系的成效,为当下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沈毅认为,这些杰出人才和团队,有三个核心特质:一是源于兴趣驱动的高速发展内驱力;二是源于使命担当的攻坚克难凝聚力;三是源于创新突破的产品转化行动力。他进一步谈到,“兴趣产生永不枯竭的内驱力和创新动力,使命是团结一批人坚守初心克服万难做成大事的强大感召力,而创新是将理想变为现实的硬实力”。
基于上述三点特质,沈毅建议从两个维度重点突破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:
第一,革新选苗机制,从学业导向转向兴趣导向。他表示,兴趣不是天生的,是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被激发出来的。高校要转变单纯靠学业选拔创新人才的做法,树立“人人皆可成才”的观念,营造氛围,让每个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,把兴趣、价值观和使命结合起来,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,让更多的人未来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。
第二,转变育才机制,从着眼现在转向着眼未来。学校的师资、实验室和其他各类资源是土壤,培养的理念和模式是成长环境,每所高校都具有不同的特质。为摆脱“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解决未来的问题”教育困境,要遵守教育规律,着眼未来,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教育思维培养现在的学生,在基础科学深度和前沿技术高度两个方向改造课程、教材和实践体系,通过通专结合、学科交叉、AI赋能等引导学生吃透规律,锤炼基本功,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。
具体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,沈毅表示要从三个方面发力。首先,学生的使命担当和意志品质是最主要的特质。第二,要强化个性发展,深入挖掘学生潜质,真正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。第三,要强化能力培养,真正使学生的素质能力得到提高,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。
沈毅同时介绍了哈工大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推出系列创新举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