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大模型技术掀起全球智能革命浪潮,当人形机器人走进工厂车间,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版图。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,需要什么样的“新质人才”支撑这场变革?高校如何成为创新策源地?《中国人才》杂志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、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、航天学院院长吴立刚。
吴立刚在全国两会现场
吴立刚:一是国家战略要求,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,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,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明确提出要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培育未来产业。二是技术创新需求,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各行业,推动生产方式智能化转型,亟需突破性创新人才支撑。三是人才储备差距,尤其是顶尖科学家、复合型领军人才稀缺,难以满足产业链基础层、技术层和应用层的需求。
吴立刚: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,在不同领域中展现出强大的能力和潜力,与各行各业都在紧密融合。相对来说,我认为智能制造、智慧医疗、智能交通、数字金融等领域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更迫切。
建好人工智能人才“蓄水池”,需通过“贯通人才培养链条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、构建全球引智网络”的系统化改革实现突破。
第一,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青少年AI培优计划,将机器学习、编程思维纳入中小学科学课程,通过全国算法设计竞赛培养选拔潜力人才。
第二,高等教育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,构建“AI+X”交叉课程体系,设计跨学科知识模块,同步推动以实际创新能力替代传统论文考核的人才评价改革。
第三,产教协同方面推行“双导师制”校企联培模式,企业首席科学家与高校导师联合指导学生,每学年动态更新大模型、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课程内容,在科研项目中单设“揭榜挂帅”学生专项。
第四,国际化布局层面,支持企事业单位、科研院所建立全球领军人才数据库动态追踪,搭建跨国联合实验室和国际AI技术标准联盟,并设立海外创新中心,吸引AI行业优秀人才。
通过建立“基础教育培苗—交叉学科育才—产业实战淬炼—全球智慧聚合”四维联动机制,构建完整的人工智能人才生态培养体系,切实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需求。
吴立刚: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中,最需破除的桎梏包括三方面。一是评价标准单一化,不同领域、不同类型的人才使用相同的评价标准,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。二是评价方式过于形式化,许多评价过程流于形式,缺乏实质性的评估和反馈机制。评价结果往往与实际工作表现脱节,无法有效激励人才创新和发展。三是评价周期不合理,过于强调短期业绩,忽视长期价值创造,许多科研项目和成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其价值。
构建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实效、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,一是根据科研活动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,分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。例如,对于基础研究,侧重于原创理论突破和领域推动力;对于应用研究,重点评估技术成熟度和实际解决问题数量。二是优化评价方式,采用“定量+定性”相结合的评价方式,注重同行评议和市场评价,全面评估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。三是强化成果导向,关注人才的创新成果及其对社会和产业的实际贡献。
《中国人才》: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。目前人才链与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融合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?有哪些举措能够进一步强化融合效果,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?
吴立刚:一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畅,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,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。二是资金链对产业链保障不够,导致资金供需难匹配,尤其是创新链后端融资难问题亟待改善。三是人才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不足,特别是在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方面存在大量缺口,导致产业发展的动力减弱。
可以通过以下措施,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。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技术攻关,赋能产业升级,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。二是完善资金链支撑作用,以多种形式加大对科创企业的资金投放力度,搭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平台,发挥“杠杆撬动”效应。三是加强人才链支撑作用,高校围绕重点产业领域优化设置学科专业,推行分类评价标准和代表性成果评审制度,强化人才对重点产业领域科技支撑。
吴立刚:其一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。一是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,构建跨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,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,形成多学科视角,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多元化知识和技能的需求。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,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,通过共建实习基地、联合实验室、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方式,让学生锻炼实践能力。三是通过开设创业课程、举办创业大赛等活动,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,同时为学生创业提供场地、资金、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,使学生不仅具备理论知识,更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科创产品的实践经验。
其二是科研创新范式的改革。一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,积极布局前沿科学研究领域,在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如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生命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,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基础研究。二是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,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,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。三是构建以创新能力、价值、实效、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,激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赋能。